“技术·人文”主题研学交流活动回顾

Body

5月14日,北京师范大学会同书院亮身研学会携手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学生会和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学生会顺利举办了以“技术与人文”为主题的校际研学交流活动。

 

活动地点

      本次活动分为上下半场,上半场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海琴六号A326举办,下半场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励教楼B201举办。

 

活动对象

       本次活动对象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汉语言文学专业、历史学专业的学生与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历史学系(珠海)的学生。

 

特邀嘉宾

      活动特邀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副教授李骛哲、助理教授赵春光,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冯先思,以及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院系团委老师莅临现场指导。

 

活动介绍

      本次活动密切关注学科交叉语境下人文学科的发展状况与前景,通过研学展示和自由发言讨论的形式来引导同学们思考人类命运与未来世界,极大地丰富了两校学生的研学实践经验,加强了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

 

活动感想

本次与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和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老师同学们的交流十分愉快,我们既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又共同参观了双方的校园,欣赏优美的校园环境,感受浓郁的人文氛围。在交流中,我们开阔了眼界,获得了新的知识与学习方法,还结交了志同道合的伙伴,收获了宝贵的友谊和情谊,真的是非常充实非常有意义的一段旅程。我会一直期待着再次见面的那一天!

 ——主持人 李良缘(北京师范大学)

 

作为选手参与此次研学活动,让我收获很多。在这次交流中,我见识到了很多高年级学长学姐研究问题的专业方法和新颖角度,他们拥有丰厚的知识储备和专业的研究能力,这非常值得我去学习。我也获得了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还参观了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的美景。也许,我们应该永远保持去经历的勇气和决心,结果会让我们惊喜。

—— 汇报人员 粟婷婷(北京师范大学)

 

我有幸参与了本次以“人文·技术”为主题的校际研学交流活动,会议报告关注的问题涵盖当代文学作品研究、网文新近成果、信息茧房等宏观与微观视域,包括以技术为工具的文学与文化研究的考古学。另外,各个阶段性研究成果也在内部达成了协商与对话,并进一步启发跨学科视野下的人文研究。

——汇报人员 曾筱榕(中山大学)

 

幕后与尾声

工作人员有话说

这次活动是非常勇敢的尝试!

作为工作人员,说实话,在准备的时候,有太多太多事情要做——修改策划案、购买物资、布置现场、安排人员场次,反反复复打磨细节,和老师同学沟通。花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我们想要的,就是把这件事做好!

活动前期报名阶段,有学姐和我说:“看到这个活动觉得好surprise!”我看到这样的反馈也很surprise!

到了5月14日那一天,当同学们站在讲台上,聚焦不同的主题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在互动环节头脑风暴的时候,我坐在台下真的很幸福!这一切都值得!

最后在雨中漫步北师珠,一起吃饭,一起大笑,让两群本不相交的人成为了好朋友,我想,这是这场活动留给我们更绵长美好的回忆!

 ——负责人 岳莎(中山大学)

 

看到本次“技术与人文”研学交流活动从构思策划到完美结束,真的很高兴。在场的同学表现都十分精彩,老师的点评也激发了大家的进一步思考。我认为举办这样一场活动是有意义的,可以让大家走出原有的环境,看到其他学校的风采,开拓自身的眼界。在此也十分感谢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会同书院亮身研学会和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学生会的倾力支持和组织,让我们可以顺利完成这一前所未有的活动。本次活动也是历史学系(珠海)学生会第一次尝试举办校际交流活动,希望以后可以有更多合作的机会,举办更加丰富有趣的活动。

—— 负责人 郭业群(中山大学)

 

源起于一次会议讨论中的畅想和对优秀高校同辈氛围的憧憬,本次交流活动从一个不成熟的想法一点点成长壮大为一次饱满而令人期待的实现,身为策划,我见证了太多其中的曲折犹疑,无数计划的异轨、动荡和妥协。这是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和中山大学珠海校区间第一次尝试基于学术开展交流,策划人员不多,参与规模也相对有限,有许多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但这依然是学生自己推动、自己参与、自己总结的一次难得的活动。

在活动过程中,我们见证了莘莘学子对学术的热忱和对知识的渴望,见证了跨校交流所碰撞的火花,深深受益于指导老师们的谆谆教诲,也收获了友谊与许多值得纪念的美好回忆。身为策划,我们希望这不会只是一次结束,而是更广阔的开始,成为未来更多联谊交流活动的经验基础。

——负责人/汇报人员 欧阳毅

(北京师范大学)

 

作为本次“技术与人文”校际研学活动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我特别开心能把夜里自己写的一纸策划变成现实。回想两个多月以来,又是联络,又是策划,又是执行,大事小事幕前幕后所有东西都要考虑。已经忘记策划案修改了多少次了,还有那预告推文每一处内容要找四五方反复审核......繁琐的细节、大量的沟通让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但是我特别感谢我们团队每一个同学,因为他们的支持我变得自信而勇敢。

幸好我还是坚定走下来啦!看到站在讲台上神采奕奕的选手谈论着本章说、君子不器,我觉得自己做了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上半场的讨论环节,几乎在场所有的同学都参与了讨论。大家各抒己见、分享自己对于科学与人文交织的看法,在那一刻我为自己所做的学生工作感到深深的自豪。雨停得刚刚好,就这样和中大的朋友们一起漫步在南国北师,微风诉说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希望未来校际研学活动越办越大,高校之间友谊长存!

——活动总负责人 张尹雨

(北京师范大学)

Image removed.